当前所在位置: 瑞芬首页 > 新闻资讯 > 前沿资讯

科普探索 I 关于D-阿洛酮糖耐受性的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2025-03-18 作者:Refine Biology 分类:前沿资讯 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加征“糖税”的政策、减糖之风的兴起,减糖产品市场迎来消费高潮。“减糖而不失甜”成为产品开发的重点,甜味剂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从19世纪糖精钠的诞生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始终在不断探索和研发更好的甜味剂,天然来源已然成为甜味剂迭代的重要方向。


所谓天然来源的甜味剂,我们对于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已经不再陌生,而阿洛酮糖作为一种天然低卡的甜味剂,成为天然甜味剂舞台上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随着阿洛酮糖近年在多国陆续获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食品、饮料、医疗等领域,根据百谏方略(DIResearch)研究统计,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稳步扩张的态势,2024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达到12.7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69.6亿元,2024-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2.78%。




您将和瑞小甜甜一起揭秘





什么是阿洛酮糖?

图片

D-阿洛酮糖(D-allulose)化学式为 C6H12O6,是D-果糖在C-3位上的差向异构体;在自然界中极少量存在的,属于稀有糖的一种。

图片

图1 D-果糖和D-阿洛酮糖的结构式


阿洛酮糖在自然界中仅少量存在于无花果、葡萄干、鼠刺属植物,以及一些受热加工的食品中。根据香川大学 IZUMORI团队在2016测定的日常生活中不同食品的D-阿洛酮糖含量,并公布了相关的部分数据见表1[1]


图片

表1 不同食品中D-阿洛酮糖的含量[1](μg/g)


与赤藓糖醇类似,阿洛酮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的70%,能量低(0.4kcal/g),仅为蔗糖的10%;具有与蔗糖接近的口感及容积特性,并与蔗糖一样可与食物中的氨基酸或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D-阿洛酮糖的产品呈白色粉末状晶体,不易吸潮,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且室温25°C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91g/L[2]




为什么低能量值?


国外大量的动物试验和相关的体内临床试验证明,D-阿洛酮糖经过肠道吸收后是几乎不参与体内的代谢,不提供热量,这一特点也正是D-阿洛酮糖与葡萄糖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其作为蔗糖替代型甜味剂突出的优势。


在对大鼠才有静脉注射并标记的D-阿洛酮糖在肝脏、肾脏和膀胱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然后很快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大脑中没有检测到D-阿洛酮糖的积累。口服的D-阿洛酮糖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然后约70%通过尿液排出,同时小部分未被吸收的D-阿洛酮糖会被传输到大肠,最终在盲肠中被微生物部分发酵后排出[3]


D-阿洛酮糖在人体内的代谢也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求证,发现8名受试者摄入D-阿洛酮糖3个小时后,碳水化合物能量消耗没有增加,且尿液中排泄率达到70%,这表明 D- 阿洛酮糖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后,不能被代谢产生能量。同时,不被吸收的部分进入大肠后也几乎不被肠道菌群发酵,然后被完整地排泄出体外[4]


图片

关于摄入剂量的研究进展


Niishi等及Matsuo等研究表明[5][6],D-阿洛酮糖可引起动物腹泻,对动物肠道产生不良影响。这可能是由于D-阿洛酮糖在一定剂量下,会类似于其他稀有糖如D-塔格糖引起肠道高渗环境,而引起腹泻。


为确定不会引起人体腹泻或其他不良胃肠道症状的D-阿洛酮糖的最高水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人类耐受性研究。


  • 有研究测试了健康志愿者(年龄20~30岁,5名男性6名女性) 对D-阿洛酮糖的急性耐受水平[7] 。研究显示,所有受试者可耐受0.4和0.5g/kg·bw,无腹泻或其他症状。1名男子在0.6g/kg·bw剂量下出现腹泻,2名女性在0.7g/kg·bw出现腹泻,其余大多数受试者在0.8g/kg·bw出现腹泻,研究表明引起腹泻的平均剂量为0.55g/kg·bw。

  • Han等[8]进行了D-阿洛酮糖与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GI)耐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涉及两项实验:

  • 第1项实验为确定D-阿洛酮糖的人体单次最大摄入量,包括30名健康志愿者(15名/性别),初始剂量为0.1g/kg·bw,之后以0.1g/kg·bw为梯度逐渐增加D-阿洛酮糖的剂量,在达到0.4g/kg·bw的剂量之前,受试者未出现严重腹泻或胃肠道症状。当给予0.5 g/kg·bw的D-阿洛酮糖时,13 例(44.83%)出现腹泻,4例(13.79%)出现严重症状。该研究将相同剂量蔗糖的GI耐受性与D-阿洛酮糖的耐受性进行比较,0.5g/kg·bw D-阿洛酮糖组腹泻(P=0.004)、腹胀P=0.039)、腹痛(P=0.031)症状频次显著增加。因此,研究结果显示D-阿洛酮糖的单次最大摄入剂量为0.4g/kg·bw(约25.43g);即体重为60kg的健康成人一次最多可摄入24g D-阿洛酮糖。

图片


  • 为确定 D-阿洛酮糖的最大日总摄入量,研究开展了第2项实验,包括19名受试者(10名男性,9名女性),根据设计好的时间表,定期定时每日数次摄入D-阿洛酮糖,日摄入剂量从0.2g/kg·bw(第1日),0.3g/kg·bw(第2日)依次递增到1.0g/kg·bw(第8日)。研究显示在第8日,给予1.0g/kg·bw的D-阿洛酮糖时,受试者出现严重的恶心(1例)、腹痛(1例)、头痛(1例)、厌食(1例)、腹泻(2例)。因此,该研究显示D-阿洛酮糖的最大日摄取量为0.9g/kg·bw,即体重为60kg的成人每天最多可摄入54g D-阿洛酮糖。

图片
  • 在Teysseire等[9]对于D-阿洛酮糖的耐受性研究中,空腹给予受试者25g D-阿洛酮糖,部分受试者出现腹痛、恶心、腹泻和肠鸣等胃肠道症状,但是病例的严重程度均为轻度。

  • 为探讨儿童对D-阿洛酮糖的胃肠耐受性,Risso等研究对30个6~8岁儿童进行了D-阿洛酮糖的耐受性研究[10] 。研究表明健康的6~8岁儿童对2.5和4.3g的D-阿洛酮糖耐受良好。




D-阿洛酮糖人类健康指导值[11]


2021 和 2017 年 FDA 的评估报告中根据膳食暴露评估研究,D-阿洛酮糖在食品中达到最大预期使用量时,19岁以上男性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estimateddaily intake,EDI)和第90百分位EDI分别为13.0和36.3g/d(0.39g/kg·bw/d)。2~12岁儿童是平均消费量最高人群和第90百分位消费量*最高人群,对应摄入量分别为0.19和0.50g/kg·bw/d。此结果与上述人类耐受性研究结果比较,FDA认为D-阿洛酮糖的最大单次剂量0.4和最大日总摄入0.9g/kg·bw对人类没有安全问题。

 

2023年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对D-阿洛酮糖的报告中也认可上述 FDA 的结论,认为基于现有研究 D-阿洛酮糖可能不存在影响公众健康的毒理学风险,与胃肠道症状相关的D-阿洛酮糖的最低剂量为0.4g/kg·bw(70kg成人为28g/d)。在24h内,D-阿洛酮糖的日摄人量不应超过0.9g/kg·bw(70kg成人为63g/d)。



注释:第90百分位消费量‌是指在一定人群中,有90%的人的消费量低于或等于这个数值,而剩下的10%的人的消费量高于这个数值。这个概念常用于经济学、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帮助分析和理解数据分布情况。




结语


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稀有糖,D-阿洛酮糖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70%,热量极低,具有与蔗糖相近的口感,同样可与食物中的氨基酸或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全球部分国家批准D-阿洛酮糖可作为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D-阿洛酮糖尚未通过审批。获批后,依然需要企业合理使用添加剂量,以确保消费者健康适量摄入。


参考文献:

[1]黄擎宇,徐铮,熊强,张倩,李克文,徐虹.零热量甜味剂D-阿洛酮糖的研发进展[J].工业微生物,2020,50(03):57-63.

[2] 韩诗蕾,蔡基智,廖金华.新型功能性甜味剂 D-阿洛酮糖的合成研究现状[J].广东化工,2016,43(13):142-143

[3] Tsukamoto I, Hossain A, Yamaguchi F, et al. Intestinal absorption, organ distribution,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the rare sugar D-psicose. Drug Des Devel Ther, 2014, 8: 1955–1964. [8] Matsuo T, Tanaka T, Hashiguchi M, et al. Metabolic effects of D-psicose in rats: studies on faecal and urinary excretion and caecal fermentation. Asia Pac J Clin Nutr, 2003, 12(2): 225–231.

[4] Iida T,Hayashi N,Yamada T,et al. Failure of d-psicose absorbed in the small intestine to metabolize into energy and its low large intestinal fermentability in humans [J]. Metabolism, 2010,59(2):206-214.

[5] Nishii N, Nomizo T, Takashima S, et al. Single oral dose safety of D-allulose in dogs[ J] . J Vet Med Sc, 2016,78 :1079-1083.

[6] Matsuo T, Suzuki H, Hashiguchi M,et al. D-Psicose is a rare sugar that provides no energy to growing rats [ J] . J Nutr Sci Vitaminol ( Tokyo) ,2002,48(1) : 77-80.

[7] FSANZ. Technical and risk assessment-application A1247 D-allulose as a novel food. [ EB / OL ] . ( 2023-11-08 ) [2024-07-15] . https: / / www. foodstandards. gov. au / sites/ default / files/ 2023-12 / A1247%20SD1. pdf.

[8] Han Y, Choi BR, Kim SY, et al.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of D-Allulose in healthy and young adults. A n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J] . Nutrients, 2018, 10 ( 12) : 2010.

[9] Teysseire F, Bordier V, Budzinska A,et al. The role of D-allulose and Erythritol on the activity of the gut sweet taste receptor and gastrointestinal satiation hormone release in huma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J Nutr,2022, 152(5) :1228-1238.

[10] Risso D, DunnGalvin G, Saxena S, et al.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of D-allulose in children: an acut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study [ J ] . Food Funct,2024,15 (1) :411- 418.

[11]齐丽娟,宁钧宇,李国君,等.D-阿洛酮糖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J].毒理学杂志,2024,38(06):414-419+425.DOI:10.16421/j.cnki.1002-3127.2024.06.001.



图片

瑞芬生物,成立于2007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始终致力于天然健康食品配料及配料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以“健康”为宗旨,“天然”为基因,“高新技术”为工具,“创新”为动力,构建天然甜味剂、植物萃取液/浓缩液、植物功能成分及植物原料等多元化食品配料产品;产品间彼此协同,相互补充,可形成高效、稳定、标准化的配料系统。从市场和消费者洞察出发,结合终端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瑞芬生物为食品、饮料、营养保健品行业提供创新、便捷的,并兼具口味、功能、营养和外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瑞芬生物在北京设立了创新研发中心(IDEALab),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研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随着企业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瑞芬生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现有3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陕西杨凌、安徽滁州和山东曲阜,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交付供应。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精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交付,瑞芬生物与中国领先科研中心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分别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达成关于稀少糖的产业化战略合作,与上海交大达成功能性代糖的产业化战略合作,深化对于健康甜味产品的研发;并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建立联合平台,对降低产品中的危害成分如溶残、农残、重金属等进行研究,不断实现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优化,使瑞芬生物的产品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品质。


瑞芬生物,科技塑造营养未来,天然守护人类健康。

图片




图片


天然星球“Refine”

微信公众号 |  Refine_Biology




声明: 文章内容及图片部分全部摘自网络,在此分享供读者参考和借鉴,不代表瑞芬的观点。文章、图片等内容如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带有原创标签的属于瑞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15位女性企业家入选2023年度安永亚太区成功女性企业家项目 返回查看更多 下一篇:暂无
赤藓Plus

“赤藓Plus”,是由瑞芬独创的赤藓糖醇的升级产品 ,可实现1:1替代蔗糖。基于Refine多维甜味模拟稳态模型,通过共结晶口感平衡技术Co-balance,将赤藓糖醇与协同增甜成分相互充分结合,形成“赤藓糖醇Plus”产品。实现在零蔗糖添加及减糖的食品和饮料中高度模拟蔗糖到达口腔后的甜味变化及填充丰富的口感,但不带入...

赤藓Plus

原料产品

了解瑞芬生物天然健康食品配料及解决方案

点击了解更多内容

企业中心

为食品、饮料、营养保健品行业提供便捷创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点击了解更多内容

交付质量

安全、天然、健康,融入我们所做的一切

点击了解更多内容

最新消息

联系瑞芬生物

北京总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东升科技园B-2号楼A203室
邮编:100192
联系电话:010-82156001
Email:info@refinebiology.com

杨凌瑞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滁州瑞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经济开发区雷桥路2号